2025年“三育人” 先进集体—管理工程学院

单位:工会作者:发布时间:2025-09-03浏览次数:10

管理工程学院深入贯彻落实学校党委和行政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院高质量发展,以“规范、融合、特色”为工作理念,扎实推进党建与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深度融合、协同发展,实现了党建与业务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取得了显著育人成效。

一、党建引领,夯实育人根基

学院党委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持续强化理论武装,深入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常态化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断巩固党建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通过完善党委委员联系党支部制度,优化支部设置,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显著增强。信息管理系党支部获评“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生第一党支部获批“校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学院党日活动荣获校最佳党日活动优胜奖、党建创新案例获校党建工作创新奖(机制创新类)。

学院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依托“紫菁谷创新创业学院”,打造“党建+”育人品牌。面向不同年级学生开设“雏鹰班”“雄鹰班”“精鹰班”及英语训练营,累计惠及400余名学生。与南京晨报共建“紫菁谷创新创业学院”,重点打造培训、国际化办学、政产学研三大板块业务功能,举办各类高水平培训30余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持续提升。

二、师资优化,强化育人保障

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坚持引育并举,师资结构持续优化。截至目前,学院教职工107人,其中,专任教师91人。专任教师中,教授20人、副教授42人、讲师29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分别为22%46%32%。学院拥有国家级人才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江苏省突出贡献青中年专家1人,省教学名师、江苏省“333人才”“特聘教授” “六大人才高峰”“青蓝工程”“社科优青”“双创博士”等省部级人才30人次,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1个。

三、教学创新,提升育人质量

学院坚持以本为本,推进“一核心、三维度、三融合”育人新模式,重构课程体系,强化数智赋能,实现科教、产教、社教融通。现有8个本科专业,其中3个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金融工程两个专业结项评价为“优秀”,并获批品牌专业三期立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顺利通过英国图书信息专业协会CILIP国际专业认证,是江苏省首批A类品牌专业。2025软科专业排名,三个专业为A等级(信管、物流、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教学成果丰硕,建成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3门,出版省级重点教材4部,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2项,以及微课教学比赛一等奖等10余项奖励。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教学团队获评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

学院注重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数字经济虚拟仿真实验室”入选教育部虚拟仿真教学创新实验室项目。与擎天科技共建“碳中和与碳计量”联合实验室,引入IBM数据科学技能培训体系,与雷丁大学亨利商学院合作开展华为ICT大师课,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能培育模式。2025年,“气象科普暨科学家精神教育实践基地”获批教育部“综合性教育实践体验基地”。

四、学科发展,拓宽育人平台

学院强化学科建设,学位点规模与质量同步提升。现有博士点3个、学术型硕士点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5个,国际硕士项目1个。2024年新增“数字经济”“工程管理”硕士授权点,2025年新增“数据科学与智能决策”中外合作博士项目。五年间,学位点数量由4个增至11个,实现跨越式发展。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获批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四期项目,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获评B-类,较上轮实现提档升级。2024年,该博士学位授权点全票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专项核验。

五、研究生培养,深化育人内涵

学院持续完善研究生培养体系,严格导师遴选与管理制度。现有博士生导师31人、学术型硕士导师58人、专业硕士导师86人。

重视学位论文质量,近两年,获评省级优秀学位论文6篇,校级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9篇。多篇案例入选中国金融专业学位案例中心。获批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20项。

研究生招生规模稳步扩大,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目前在校研究生达400多人。学院制定多项研究生培养管理文件,全面加强过程管理,推动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六、科研创新,增强育人支撑

学院科研实力显著增强,近年来,获批科研项目120余项,合同经费超1000万元。其中国家自科基金13项、国家社科基金12项,国家级项目总数较上一周期增长38.9%。横向课题合同经费达718.8万元,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提升。

发表高质量论文250余篇,包括Nature子刊、UTD24期刊论文等。获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

学院主办或承办高层次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权威专家来院交流,积极扩大国际合作。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院、风险治理与应急决策研究院等科研平台运转有序,产出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七、国际合作,拓展育人视野

学院积极拓展国际合作,与多所海外知名高校签署协议,推进学科共建与人才联合培养。2024年,学院加入全球顶级信息学院联盟iSchools,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成员单位之一。2025年,与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合作举办的“数据科学与智能决策”博士教育项目获教育部批准,实现江苏省外国博士教育项目零的突破。

学院承担“数据与决策分析”中外合作硕士项目管理,现有4169名研究生。国际留学生教育快速发展,近年来,共录取留学生56人,2023年获评“来华留学教育先进集体”。学院设立国际化办公室,完善相关制度,2024年本科毕业生出境升学率达11.8%,获评“学生国际化工作先进集体”。

八、学生工作,彰显育人实效

学院构建“有重点、分主题、重特色”思政教育体系,推动“导学思政”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推行“学生党员示范宿舍”,举办“管贤之声”等品牌活动,涌现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朱文琦、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吕之玉和扎根基层选调生姜晓丽、陈浩南等一批优秀学生。

学院注重学风建设,开展“三进三同”“数犀学堂”等活动,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实施“就业—考研—出国”三维联动机制,2024届毕业生考研录取率30.12%,出国(境)深造率12.73%2025届毕业生考研录取率35.15%,出国(境)深造率11.81%,升学率均创历史新高。2024届毕业生年终总体就业率95.65%,位居学校前列。2025年学院研究生考博升学率达10%,超额完成学校硕士升学目标。连续多年获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考研工作先进集体”。学生近两年获学科竞赛省级以上奖项1132项,其中国家级864项。

  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续秉承“三育人”理念,夯实党建根基,强化师资队伍,深化教学改革,提升学科水平,扩大国际交流,培养更多具有家国情怀、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和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