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与测绘工程学院遥感科学与技术系始建于2003年,全系现有教师24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4人,专业教师博士化百分之百。专业围绕“突出特色、打造品牌”的建设方针,面向国家和江苏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及气象、资源、环境等行业需求,适应工程专业教育认证规范,强化产学协作育人,培养具备遥感科学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具有空间信息获取、处理、分析和应用专业知识,能够从事基础测绘、资源环境、气象、国防、地理国情监测等行业的研究、教学、生产、管理等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一、思政融合,课程育人。遥感科学与技术系积极推进“课程思政”,不断强化“三全育人”措施,经过多年建设,已形成了一套党建业务双融双促特色做法和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三全育人”教学集体。团队在专业教育课程、实践类课程等各类课程、教材建设中有效落实课程思政要求,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做到思政课程同向、思政实践同行、思政学术同频、课内课外同步,全面整合校内外的思政教育资源,构建了“专业大思政”育人格局。(1)课程方面,针对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及其教学内容,无缝编入课程思政元素,撰写课程思政教案。近年来,团队获批国家一流课程2门,省一流课程\在线开放课程4门,校级课程思政项目5项,入选校优秀“课程思政”教案1项。(2)在教材方面,专业教师主编出版《热红外遥感》、《ENVI遥感软件综合实习教程》等教材5部,教材内容全方位融入思政元素。在党建引领方面,2022年遥感科学与技术系教工党支部入选江苏省首批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024年入选江苏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近三年来,党支部先后获得校“先进基层党支部”“特色党支部”“党建工作创新奖”;支部党员入选首批江苏省科学家精神宣讲团成员,获优秀共产党员称号3次,科学家精神宣传先进个人1次,“三育人”先进个人2次。
二、学科建设,专业育人。专业发展过程中,始终恪守立德树人、育人为本教育理念,不断提升专业育人水平。专业在2007年作为校特色专业、2008年中国气象局特色专业进行重点建设,2010年获批准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同年作为核心专业获批江苏省“地理科学”类重点专业,2011年、2014年和2018年作为重要支撑专业,分别获得江苏高校优势学科一、二、三期建设工程资助,2019年获批为江苏省一流专业,2023年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经过多年建设,专业已形成“生态环境遥感”和“气象遥感”两大特色。2022年教育部将遥感科学与技术列入交叉学科一级学科门类,同年我校完成自主设置遥感信息科学与技术二级交叉学科备案(同批全国3家),2024成功获批遥感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实现了学院学科建设的历史性突破,为学校大气科学一流学科提供有力支撑,也为培养高层次遥感专业创新人才、服务江苏“数字经济强省”建设提供了重要平台支撑。
三、产教融合,双创育人。专业持续推进产教融合,不断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专业从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着手,建设“实习、实训、就业”三位一体的创新型教学实践基地,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与行业头部企业合作,共建校企联合产业研究院,搭建师资交流、课程建设、实习实训、人才培养等共享共建平台,从学生能力培养上对接产业需求,引进社会资源参与人才培养。专业现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2个,设有“遥感科学与技术实验班”,近3年共计8人次教师参与企业工程实践,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4项,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2项。在学生创新创业培养工作中,专业贯彻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优秀学生参与导师科研项目,积极参加各项创新创业与学科竞赛。近年来专业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6项,获得省级优秀毕业论文4项(年均1篇)
在气候变化加剧、资源约束趋紧、自然灾害频发的今天,遥感技术不仅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更是支撑国家安全、生态保护、资源管理、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技术”。遥感科学与技术系团队将进一步瞄准国家、区域及行业的高质量发展重大需求,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效率,通过科研与社会服务的深度融合来拓宽育人渠道、提升育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