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校“三育人”先进个人(教书育人)—海洋科学学院 潘亦鹏

单位:工会作者:发布时间:2025-09-04浏览次数:17



潘亦鹏,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9年博士毕业于美国佛罗里达理工大学,曾就职于美国船级社。2021年获得江苏省双创计划双创人才,2022年,他以青春和激情投身教育,成为南信大的一名教师。他严于律己,待人以和,凭智慧作明灯,照亮求知之征途。他努力做到学术与育人并重,重点推进海洋科学及工程领域的双创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让无人航行器在海、空、潜之间自由穿梭,将科技创新成果直接应用于国家级重大赛事保障,培养出一批兼具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的青年人才。自入校以来,先后两次获得五四青年奖章,连续两年优秀党员。

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校园里,海洋科学学院潘亦鹏教授是一位颇受学生欢迎的年轻导师。他不仅是学术前沿的探索者,更是学生创新实践的引路人。

作为美国佛罗里达理工学院的博士毕业生,潘亦鹏选择了回国投身科教事业。他主持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拥有十余项发明专利,并获得了多项国内外奖项

教学科研创新:三栖航行器的开拓者

潘亦鹏老师作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的骨干教师,始终站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他主持江苏省双创计划双创人才项目空潜一体化无人航行器研究与产业化,专注于跨介质航行器起飞关键技术研究。

他研发的“短距起降三栖无人航行器”获得了国家专利授权。这种创新飞行器不仅能在海面航行,还能在空中飞行,进行“三栖”作业。

这项技术可以使在空中和水面长时间停留,如空中交警,一旦有人落水,可以指挥飞行救生圈飞至落水者处,也可以将救生带直接传送给需要救助的人。

除了三栖航行器,潘亦鹏还参与了走航式测量系统等一些列课题的研发,展现了他在海洋工程领域的广科研布局和创新能力。

 潘亦鹏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科学技术。他主持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拥有十余项发明专利,并获得了多项国内外奖项。

实践应用:从亚运保障,科技助农到国防建设

亚运会帆船赛保障

2023年杭州亚运会期间,潘亦鹏团队自主研发的两栖和三栖无人机搭配大型无人艇联合协作,用于帆船赛区的保障工作。

这是我国首次将大型两栖无人机在无人艇上起飞、降落于目标海面进行测绘并返回无人船母船,完成了海上双无人的协同探测,为空海潜一体化探测奠定了基础。

团队在亚运会保障工作中付出了艰辛努力。潘老师和同学们打趣道:“来海边都晒成熟螃蟹了,你看看都晒红了。”长时间的暴晒导致团队许多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晒伤。

助力乡村振兴

潘亦鹏不仅关注高端技术研发,也将目光投向农业领域。2021年底,他指导的“海浪小分队”接到南通市启东市寅阳镇的需求,希望解决当地水产养殖业的自动化问题。团队经过实地调研,发现当地个体养殖户大部分都是65岁以上老人,传统人工养殖模式费时费力。于是,他们研发了“智慧水产—两栖履带式拌料投放一体化机器人”。

这款机器人经历了三次更新迭代:第一代配备轮式,但在泥地中爬坡能力不强;第二代改进为“履带式”;第三代新增了增氧搅拌明轮实现了在水中原地转向,还有模块化的搅拌挤出机构和自主巡航功能。在寅阳镇虾蟹养殖基地等地的试点中,机器人成功让养殖成本“减一减”、承包量“翻一番”,让许多养殖户表达了购买意向。该项目还获得了新华社的报道。

投身国防建设

潘亦鹏老师还积极的将该跨介质航行器用于国防建设领域,先后参加多次实战化演习,获得陆军海军首长肯定。

人才培养:以赛促教的创新模式

潘亦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他作为第一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参加了多项创新创业大赛。

2022年至今,他带领团队先后获得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创业计划竞赛国赛金奖,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银奖,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银奖,中国大学生创新年会最佳创意项目等十余项比赛奖项,其中国赛奖项9项。

他指导学生参加第这种以赛促教的模式,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他指导的学生不仅掌握了专业知识,还具备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

在指导“海浪小分队”研发助农机器人的过程中,潘亦鹏让学生们把脚印印在水塘边,把科研成果应用到水乡里,在心中播下科技兴农的种子。全程参与项目设计研究制作的海洋技术专业学生胡茂林说:“能够将所学所思应用到科技助农中去,为乡村振兴贡献微薄的力量,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这种以赛促教的模式,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他指导的学生不仅掌握了专业知识,还具备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

在学校导师制模式下,他指导的第一届学生21级海技十名同学,有九名同学读研,其中保送直博上海交大、浙江大学2名,985高校共计6名同学。

学术贡献:国际认可的科研成果

潘亦鹏在学术研究上也取得了显著成就。他在《Ships and Offshore Structures》等国际SCI期刊担任审稿人,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他的研究成果PRELIMINARY STUDY OF TRANSFORMABLE SUBMERSIBLE HYDROFOIL TRIMARAN发表在Naval Engineers Journal上,为三栖航行器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此外,他还在World Maritime Technology Conference等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与世界同行交流研究成果,提升了我国在海洋工程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产教融合:科技创新与产业应用结合

潘亦鹏在校期间,也积极地打通产学研之间的壁垒,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他研发的技术不仅应用于学术研究,也已经转化为实际产品。

这种产教融合的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真实项目的机会,增强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在助力乡村振兴的项目中,潘亦鹏表示,团队将再赴寅阳镇,调整优化机器人的充电站,计划以共享充电模式进一步为养殖户节能增效,推动机器人尽快实现量产。

学生评价

徐钰蕾的评价:(25级毕业生推免上海交通大学直博)

潘亦鹏老师是一位治学严谨、富有激情的优秀教师。在课堂上,他总能将复杂的专业知识以清晰明了、生动有趣的方式传授给我们,善于结合前沿案例与实际应用,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在科研指导中,潘老师耐心细致,注重培养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鼓励我们勇于尝试、不怕失败。他不仅是学业上的引路人,更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始终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温暖的关怀支持着我们。能够受教于潘老师,我深感荣幸。

周钰的评价:(25级毕业生推免浙江大学直博)

潘亦鹏老师是一位学识渊博、责任心极强的老师。他授课逻辑清晰、深入浅出,总能准确把握我们的理解难点,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知识。在课后,潘老师也总是耐心解答我们的疑问,无论是学业上的困惑还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他都会给予中肯的建议和真诚的鼓励。他严谨的治学态度、谦和的为人风格以及对教育事业的热情,深深感染着每一位学生。感谢潘老师的悉心指导,让我不仅在专业知识上获益匪浅,更在人生道路上获得了宝贵的启迪。

胡茂林的评价

全程参与项目设计研究制作的海洋技术专业学生胡茂林说:潘老师不仅教会我们专业知识,更培养了我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将所学所思应用到科技助农中去,为乡村振兴贡献微薄的力量,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专利成

拥有十余项国家发明专利

科研项目

主持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

教学荣誉

指导学生获多项创新创业大赛奖